畏寒的概念与分类
畏寒是指患者自觉怕冷,但通过添加衣被或靠近热源取暖可以缓解的一种症状,在中医临床上又称”畏冷”。这一症状需要与”恶寒”明确区分:
– **畏寒**:添加衣被或取暖后可缓解,多因内伤阳气不足所致
– **恶寒**:即使添加衣被或取暖也不能缓解,多属外感表证
历代医家对此早有认识,《医碥·问证》指出:”外感恶寒,虽近烈火不除,必表解乃已。内伤恶寒,得就温暖即解。”
畏寒的常见证候及鉴别诊断
一、实证畏寒(寒邪直中)
1. **寒邪客肺型**
– 主要表现:畏寒伴咳嗽气喘、胸闷、咳吐大量白痰
– 舌脉特征:舌苔白滑,脉弦紧
– 病机分析:寒邪直中肺脏,肺气失宣
2. **寒湿困脾型**
– 主要表现:畏寒肢冷,脘腹胀闷,食欲不振,恶心欲吐
– 伴随症状:口淡不渴,腹痛腹泻,头身困重
– 舌脉特征:舌质淡胖,苔白腻,脉濡缓
– 病机分析:寒湿之邪困阻脾阳,运化失职
3. **寒凝肝脉型**
– 主要表现:畏寒肢冷,少腹拘急冷痛牵引睾丸
– 特殊症状:阴囊冷缩,巅顶头痛遇寒加重
– 舌脉特征:苔白,脉紧
– 病机分析:寒邪凝滞肝经,气血运行不畅
### 二、虚证畏寒(阳气不足)
1. **心阳虚型**
– 主要表现:畏寒肢冷,心悸气短,心胸憋闷
– 特殊症状:面色晦暗,舌质紫暗胖嫩
– 舌脉特征:脉细弱或结代
– 病机分析:心阳不振,血行无力
2. **脾阳虚型**
– 主要表现:畏寒肢冷,腹部冷痛喜温喜按
– 消化症状:食欲减退,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
– 舌脉特征:舌淡苔白,脉沉细
– 病机分析:脾阳不足,运化失司
3. **肾阳虚型**
– 主要表现:畏寒肢冷,腰膝酸冷,小便清长
– 生殖症状:男子阳痿早泄,女子宫寒不孕
– 舌脉特征:面色黧黑,两尺脉沉细弱
– 病机分析:肾阳亏虚,命门火衰
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
鉴别诊断要点
1. **辨虚实**
– 实证:病程短,疼痛拒按,脉弦紧有力
– 虚证:病程长,隐痛喜按,脉沉细无力
2. **定病位**
– 根据伴随症状确定病变脏腑
– 注意各脏腑的生理特点和经络循行
治疗原则与方法
实证畏寒治疗
1. **寒邪客肺**
– 治法:温肺散寒,化痰平喘
– 代表方剂:小青龙汤加减
2. **寒湿困脾**
– 治法:温脾化湿
– 代表方剂:理中丸加减
3. **寒凝肝脉**
– 治法:温肝散寒,通络止痛
– 代表方剂:暖肝煎或天台乌药散
虚证畏寒治疗
1. **心阳虚**
– 治法:温补心阳
– 代表方剂:桂枝加附子汤或炙甘草汤
2. **脾阳虚**
– 治法:温补脾阳
– 代表方剂: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
3. **肾阳虚**
– 治法:温补肾阳
– 代表方剂: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
预防调护与注意事项
1. **生活调摄**
–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
– 适当运动,增强阳气
– 规律作息,避免过劳
2. **饮食调理**
– 实证畏寒:宜食生姜、葱白等辛温散寒之品
– 虚证畏寒:宜食羊肉、核桃等温补食物
– 忌食生冷寒凉之品
3. **治疗注意**
– 实证畏寒不宜过早使用补益药物
– 虚证畏寒需长期调理,缓以图功
– 严重者应及时就医,避免延误病情
结语
畏寒作为常见症状,其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医”同病异治”的特色。通过详细辨别证型,针对性地采用温散或温补之法,往往能取得良好疗效。建议患者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调理,切勿自行用药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