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不是也曾无意中摸到身上有个小小的结块,不痛不痒,推一下还能动?这可能是中医所说的“痰核流注”。别看它平时不声不响,其实与体内痰湿凝聚密切相关。今天,就带大家详细了解这一常见却易被忽视的问题。
什么是痰核流注?
痰核流注,是指人体内的湿痰聚结在皮下,形成大小不一、可活动、一般不痛不红的结块。它最常见于颈侧、下颌,也可能出现在肩背、手臂甚至腋下。这种小疙瘩通常不会化脓,但反复出现,也应引起重视。
三类痰核的辨别与调理
1. 脾虚痰湿型
这是最常见的一种。结块多发生在颈项、肩背或手臂,触感较软,可活动,部分人会有胀胀的感觉。通常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。
✅ 调理思路:以健脾化痰、软坚散结为主。
💡 常用方:海带丸、二陈汤加减。
2. 风痰郁结型
除了局部有结块之外,这类人还常伴有头晕头痛、胸闷恶心、身体困重、不愿说话等症状。
✅ 调理思路:应祛风化痰、理气散结。
💡 常用方:消风化痰汤。
3. 湿热郁结型
结块特征相似,但伴随“热”象,如小便发黄、舌苔黄腻等。
✅ 调理思路:需清热化湿、化痰散结。
💡 常用方:竹沥达痰丸、加味小胃丹。
古籍怎么说?
《医学入门》中早有记载:“痰核在颈全不痛,在臂或痛亦不红”,说明此症多发于上半身,治疗应区分风热或湿热。
《杂病源流犀烛》中还补充,痰核也可能长在咽喉、耳后、腋下等位置,严重时甚至会影响转头和活动。
温馨提示
如果你发现自己有类似的症状,建议尽早就医,请专业医师辨证施治。中医强调“一人一方”,切勿自行套用药物。
🌿 中医强调从整体出发调理身体,痰核的形成与体质密切相关,改善生活习惯、调理脾胃功能才是根本。
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,欢迎点赞、收藏或转发给需要的朋友~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