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曾留意到皮肤上冒出一些像小米粒一样、摸起来碍手的小疹子?这很可能就是中医所说的“皮肤粟疹”。虽然不像大病那样令人恐慌,但这些小疹子却可能暗示身体内部的不同状况。
📜 中医古籍早有记载
早在《素问》中就有“病疿疹”的描述,《外科启玄》更明确指出这种“有头粒而碍手”的特征。与现代常见的风疹、幼儿急疹不同,我们今天要说的,正是这类需要仔细辨证的皮肤小疹。
🔍 六种常见证型,你是哪一种?
1️⃣ **毒热浸淫型**
红色小疹,中间带毛发,顶端有脓头,伴有发热口渴、便干尿黄。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。
2️⃣ **痰热阴虚型**
圆形坚实小疹,日久变褐,伴有潮热盗汗、腰酸失眠。需要补肺益肾、清热化痰。
3️⃣ **风湿瘀阻型**
紫红扁平疹,融合成片,瘙痒剧烈。应当搜风清热、活血化瘀。
4️⃣ **湿热壅滞型**
疹、疱、红斑相杂,四肢屈侧多见,吃海鲜加重。治以利湿清热。
5️⃣ **血热郁肤型**
鲜红灼热,有用药史,停药减轻。宜用凉血清热法。
6️⃣ **肺胃热盛型**
青春痘!黑头粉刺,挤有白色物,留疤警告。需要清泻肺胃郁热。
🌱 防治小贴士
• 辨证准确是关键,切勿自行乱用药
• 注意饮食清淡,避免辛辣海鲜发物
• 保持皮肤清洁,但避免过度刺激
• 调理内在平衡才是根本解决之道
💡 温馨提示
本文仅供参考,不能替代专业诊疗。皮肤问题复杂多变,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。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